千千小说网 > 大南宫 > 第八十九章 浑浊

第八十九章 浑浊

作者:小小小棕熊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
千千小说网 www.qqxsw.tv,最快更新大南宫 !

    欺君乃是重罪,自然是没那么轻易认的。

    四皇子杨子勋,也赶紧上前跪道:“父皇,儿臣也愿意以项上人头担保。二哥的策论早在月前便已经开始攥写了。一直以来我们也从没看过太子殿下的上书。二哥的策论,确实是我们独立所著,望父皇明察!”

    文穆皇后仍笑意温和,但话语中却不软:“二皇子和四皇子才出众。课业之余还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。与百官们思虑多日的为政举措不谋而合。果然是印证了那句老话,天下智谋之士所略同吧,小小年纪真是后生可畏啊。”

    皇后仍保持着那身母仪天下的风度,但她内心却生出寒意。

    为了今日的上书,他们尽心筹谋,为的就是为太子增色政绩,铺平以后的道路。然而突如其来的一章策论,却搅动了一池风云!

    不仅没有让上书达到预期效果,还差点让他们陷入被问罪的境地。这让她如何不恼?

    如今抓住这机会,她当然要将这两位皇子反踩下去。

    而霍南君的所想却不大一样。她尽心论辩,为的是自己的性命和霍家的名誉,可不是为了杨子雍。

    她倒不希望二皇子和四皇子会这么早倒台,让朝上失去两个掣肘太子的人。

    况且,若这两位皇子被一起问罪,那她的联姻对象,还有得选吗?

    然而在这种情形下,霍南君却不能多作表态。她只能希望于,二皇子够聪明,不会干出纯粹为抄袭邀功这样的蠢事。

    袁庆也挑眉笑道:“两位殿下一向兄弟情深。倒不知两位殿下在书房上学之外,又从什么时候,从哪里得来的信息,关注各地民生?难道只是凭空臆断么?”

    没有切实的证据,语言上的担保,不会有多少分量。这是朝臣们都明白的道理。

    就在杨子勋愠怒之际,杨子诀按下他的话头。躬身道:“父皇,在朝堂论辩中,永宁县君证据充实,条理清晰,儿臣是认输了。但这并不能证明儿臣的策论就没有出处。因为儿臣,同样有证据。”

    杨子诀的话,让在场又是一怔。

    难道今日的事情又有反转?

    皇帝闻言,神情一松:“这么说,子诀也还有话要说?既然如此,你的证据又在哪里?拿出来看看。”

    众人狐疑间,见杨子诀稳声道:“证据之一,现在就摆在父皇您的案前!”

    皇帝看向御前,案上摆着霍南君此前所提到三件卷宗。

    “你是指……”

    “父皇,请您翻开吏部的借调记录。再往前翻几页,应该就能看见。”

    皇帝依言翻着书页,皇后似乎觉得不妥。

    当皇帝的书页停在某一处时,他神色微动。他仔细凝视着书上的内容,竟倏尔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皇帝的笑来得莫名,众臣面面相觑。皇上这是看见了什么?

    就在文穆皇后惊疑时,皇帝把书卷递过去:“你来看看。”

    文穆皇后接过,视线翻找到书上。用不着找得多仔细,记录上就明明白白落着一个名字。

    借调记录上其中一栏写着:流民计卷,二皇子杨子诀。

    白纸黑字,清晰分明!就在霍南君名字出现的几天前。

    皇后脸色一变。

    杨子诀道:“如父皇、皇后娘娘所见,那份流民统计的数据,儿臣此前也有查阅。数据内不仅统计了两万四千人的流民数,还记有流民动向,逃离人口最多的是南豫州。请问永宁,我所言可对?”

    与皇后的惊怒不同,霍南君心生赞意。杨子诀果然没有把自己逼到死路上去。

    她眼底几不可闻的一笑:“二殿下所言不差。”

    众人再次哗然。

    袁庆狐疑的问:“二殿下为什么会突然去查流民数?就算如此,那各县圈地境况,您又如何解释?难道也看到过江州的土调数据?”

    霍南君能拿到江州的土调数据,是因为她父亲是江州都督。而杨子诀是不可能有这条途径的。

    却见杨子诀仍镇定道:“我是无法得知江州的土调情况。因为我调查的州县,不是江州,而是……南豫州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许多人已经恍然过来。

    “父皇,一个多月前,正是您下旨封儿臣为鱼复侯。南豫州的四地郡县,正是儿臣封地。从那时起,儿臣便已经开始关注起当地的民生经济。而南豫州的土调数据,也是在那之后的移交过程中,到了儿臣手上。儿臣也可让人取来为证!”

    众人神色复杂,杨子诀继续道:“除此之外,若还有疑异的,就是刑律改革。事实上,此条确不是儿臣和戴大人的见解,而是请教过他人意见。此人不是旁人,正是都官尚书刘书易大人。”

    包括袁庆、皇后在内的诸多臣子,面含惊讶。

    刘书易参与了太子的上书,又怎会给二皇子建议?难道泄密的人是他?

    皇帝问:“刘尚书,可有此事啊?”

    只见丹陛上,那个沉稳严肃的臣子站起来。刘书易神色有些复杂,但仍挺身直言:“回皇上。确有此事。此前二殿下曾来刑部,征询过微臣刑狱方面的弊端。当时臣也有改制刑狱的想法。便与二殿下探讨过几次。”

    皇后冷声道:“刘尚书参与了《上武圣言事书》的编纂,又与二皇子共商策论,这是为何?难道是故意让两位皇子以此相对吗?”

    刘书易面对皇后明显带着恼意的诘问,说:“微臣并未参与二殿下的策论,也不知有这回事。况且,刑事是臣的本职,改革刑狱也是国事。就算不是二皇子,是其他大臣看出了刑狱上的弊端,想要共商改制办法的,臣都愿意与之讨论。这并非是脚踏两船,臣只忠于国家例法,从未有挑动两位皇子之心。而且除此外,臣也没有与二殿下探讨过除了刑狱外的任何事。请皇上明察。”

    刘书易是个古板的人。就像他所掌的那只判笔一样,尽心的想要保持公正。比起党争,他更想要忠于国家法度。

    皇帝是信任他的,甚至连霍元恭在一定程度上都理解他的想法。

    但随着他的证言,事情再一次变得浑浊起来。

    但这份浑浊与先前不同。

    如果说最开始人们十分确定两份奏疏一定有一真一假。

    那么经过霍南君的论辩和杨子诀的举证,这就显得不那么确定了。

    双方对这改革方案的见解同样深入、充分。

    互相印证,又互相补缺。

    今日事态一波三折,扑朔迷离。

    这比任何一次宫中大宴,都挑动人心。

    霍南君思索着。不管怎样,她上书的目的是要借机入朝,替她霍家赢取政绩筹码,而不是替杨子雍搞死二皇子和四皇子。

    所以到了现在,事情该结束了。